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 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 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 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阁体乃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 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 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置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 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初,才垒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 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 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 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 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 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 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 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 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 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 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 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 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 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 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 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 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 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 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 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 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 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 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 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 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 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 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 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 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 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 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 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 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 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 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 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 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 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 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 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 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 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 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这楼为“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星星的星,是古代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 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孔子、孟子等人的神像,寓意“为孔孟传道统,为天地而立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另一说清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到长沙南巡,发现长沙木房子特别多,挺容易引发火患,为救 万民于水火,特命长沙地方官在长沙地势最高,风水最好的位置建这么 座防火、镇灾用的阁楼,言“天子的心意”。清末学者黄兆梅所撰的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名联,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 现在大家眼中饱览的,就是长沙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封了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 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 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为砖石建筑,目 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铁城”。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后历届湖南巡抚 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 内双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 ,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 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 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 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 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 去参观。 游客朋友们,大家在城墙上随处可见官窑印。这官窑印有明清两代砖文, 一说是古砖厂商标,另一说是为长城砖样的“责任制”。 现在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刚才介绍的1938年发生的“文夕大火”。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赤壁大战后, 诸葛亮分遣诸将,进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城下 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 “拖刀计”而黄忠马失前蹄,关二哥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 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头两箭为还关二哥人情,黄忠放的 是空箭,后为报答前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头巾,这回关二哥知 道了黄忠的厉害,吓得当时手中的刀都掉了,故今长沙还有“捞刀河”。 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黄忠,要 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其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 沙还有“南、北倒脱靴”。魏延识破其诡计,抓其杀掉,故长沙又有“赐闲 湖”(刺韩湖)。后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关羽登门相请,才出 来投降。 好,我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 一路平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着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着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着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着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 ,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 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 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 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 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 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 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 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 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 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 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 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 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 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 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 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 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 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 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 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 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 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 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 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 年9月至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 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 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 要正面战场之 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 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 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 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 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 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 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 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 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 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 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 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 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 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 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 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 《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 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 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 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 “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 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 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 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 “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 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 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古人祭天神、 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 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 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 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 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市。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 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 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 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 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 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 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 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 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 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 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 太平军在长沙攻打了81天,最终无功而返。正由于此次战役让道光皇帝看到了湖南人的厉害, 使得他于1853年委派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开始组建“扎硬寨,打死仗”的湘军。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三国时期的东汉建安十二年(公 元220xx年),赤壁大战后,诸葛亮派兵遣将,争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 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 忠马失前蹄,关公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 头两箭为还关公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箭为报答关羽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盔缨, 这回关公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 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他的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 北倒脱靴”的巷名。魏延识破了他的诡计,抓住他杀掉,因此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 。 后来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刘备亲自登门相请,才出来归降。 最后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发生在1938年11篇四:天心阁 又一导游词 天心阁又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 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 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 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 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 “薰风”即“香风”;亭子建 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 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 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 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 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 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 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 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 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 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 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 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 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 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 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 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 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 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 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 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 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 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 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 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 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 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 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 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 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 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 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 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 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 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 整座阁楼 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 《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 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 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 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 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 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 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 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 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 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 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 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 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 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 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 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 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这楼为“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 雀”,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 它也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星星的星,是古代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 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孔子、孟子等人的神像,寓意“为孔孟传 道统,为天地而立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另一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到长 沙南巡,发现长沙木房子特别多,挺容易引发火患,为救万民于水火,特命长沙地方官在长 沙地势最高,风水最好的位置建这么座防火、镇灾用的阁楼,言“天子的心意”。清末学者黄 兆梅所撰的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名联,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 现在大家眼中饱览的,就是长沙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 建汉时封了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 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 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 “坚不可摧的铁城”。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 1654年),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 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 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 ,呈 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 的眼 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 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 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 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去参观。 游客朋友们,大家在城墙上随处可见官窑印。这官窑印有明清两代砖文,一说是古砖厂 商标,另一说是为长城砖样的“责任制”。 现在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刚才介绍的1938年发生的“文夕 大火”。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分遣诸将, 进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 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忠马失前蹄,关二哥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 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头两箭为还关二哥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 后为报答前不杀之篇五:天心阁又一导游词 天心阁又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 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 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 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 “薰风”即“香风”; 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 “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 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 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 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 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 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 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 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 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 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 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 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 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 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 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 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 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 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 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 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 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 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 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 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 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 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 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 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 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 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 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 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 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 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 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 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 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 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 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 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 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 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 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 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 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 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 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 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 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这楼为“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 雀”,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 它也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星星的星,是古代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 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孔子、孟子等人的神像,寓意“为孔孟传 道统,为天地而立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另一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到长 沙南巡,发现长沙木房子特别多,挺容易引发火患,为救万民于水火,特命长沙地方官在长 沙地势最高,风水最好的位置建这么座防火、镇灾用的阁楼,言“天子的心意”。清末学者黄 兆梅所撰的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名联,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 现在大家眼中饱览的,就是长沙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 建汉时封了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 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 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 铁城”。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洪 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 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 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 ,呈南北长、东西 窄的条状,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 的眼前这段城墙至 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 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 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 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去参观。 游客朋友们,大家在城墙上随处可见官窑印。这官窑印有明清两代砖文,一说是古砖厂 商标,另一说是为长城砖样的“责任制”。 现在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刚才介绍的1938年发生的“文夕 大火”。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分遣诸将, 进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 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忠马失前蹄,关二哥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 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头两箭为还关二哥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 后为报答前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头巾,这回关二哥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吓得当时手 中的刀都掉了,故今长沙还有“捞刀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 魏延救了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其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 还有“南、北倒脱靴”。魏延识破其诡计,抓其杀掉,故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后魏 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关羽登门相请,才出来投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 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 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__,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4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着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着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_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_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 ,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 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 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 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 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 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 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 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 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 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 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 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 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 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 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 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 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 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 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 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 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 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 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 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 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 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 “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 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 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 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 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 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 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 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 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 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 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 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 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 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 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 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 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 《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 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 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 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 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 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 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 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 “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 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 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 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 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 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 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 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市。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 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 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 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 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 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 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 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 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 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 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 太平军在长沙攻打了81天,最终无功而返。正由于此次战役让道光皇帝看到了湖南人的厉害, 使得他于1853年委派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开始组建“扎硬寨,打死仗”的湘军。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三国时期的东汉建安十二年(公 元220xx年),赤壁大战后,诸葛亮派兵遣将,争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 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 忠马失前蹄,关公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 头两箭为还关公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箭为报答关羽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盔缨, 这回关公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 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他的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 北倒脱靴”的巷名。魏延识破了他的诡计,抓住他杀掉,因此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 。 后来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刘备亲自登门相请,才出来归降。 最后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发生在1938年11月13日凌晨2 点的“文夕大火”。 好,本人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也有?传说?关羽?是从?北门?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后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刘备?。?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 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 ? 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 ? 8.5?米高? ? 5.9?米。?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 《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 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 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 ?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天?心阁?有一?副民??间流传久?远的?趣味??对联:? “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据传?,这?副对?联的?上联?出自?橘子?洲水?陆寺?的一?个老?僧,?下联?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 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 ?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 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 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 古城?墙? 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 ? 3.?4?米,顶?面宽?度为? ? 6.1?米? 太平?军魂?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 8.??5米,高? ? 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上联?出自?《易?经》?:? 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 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1x?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 ? 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 ?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魏??源,郭嵩?焘,? ?茗香园?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 ?熏风亭?“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 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 ?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与?一副?对联?,:? ? “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 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 逸响?亭此?亭位?于景?区杜??鹃山下,?为八?方单?檐琉?璃构?筑。?柱联?有“?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故?为众?多业?余戏?曲爱?好者?所雅?集,?击板?行腔?,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其?乐融?融。? ?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着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着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 “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 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 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著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著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 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 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 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 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 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 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 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 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 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辱。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 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这楼为“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星星的星,是古代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孔子、孟子等人的神像,寓意“为孔孟传道统,为天地而立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另一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到长沙南巡,发现长沙木房子特别多,挺容易引发火患,为救万民于水火,特命长沙地方官在长沙地势最高,风水最好的位置建这么座防火、镇灾用的阁楼,言“天子的心意”。 清末学者黄兆梅所撰的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名联,较好地概括了建阁的初衷。 现在大家眼中饱览的,就是长沙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封了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 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铁城”。 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 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 ,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 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 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去参观。 游客朋友们,大家在城墙上随处可见官窑印。这官窑印有明清两代砖文,一说是古砖厂商标,另一说是为长城砖样的“责任制”。 现在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刚才介绍的1938年发生的“文夕大火”。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分遣诸将,进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 关羽在长沙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忠马失前蹄,关二哥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头两箭为还关二哥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为报答前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头巾,这回关二哥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吓得当时手中的刀都掉了,故今长沙还有“捞刀河”。 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其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北倒脱靴”。魏延识破其诡计,抓其杀掉,故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 后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关羽登门相请,才出来投降。 好,我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 ,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 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 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 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 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 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 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 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 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 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 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 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 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 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 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 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 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 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 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 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 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 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 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 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 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 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 “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 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 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 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 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 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 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 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 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 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 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 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 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 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 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 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 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 《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 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 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 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 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 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 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 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 “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 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 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 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 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 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 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 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市。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 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 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 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 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20xx年,当时的国民党政 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 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 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 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 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 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 太平军在长沙攻打了81天,最终无功而返。正由于此次战役让道光皇帝看到了湖南人的厉害, 使得他于1853年委派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开始组建“扎硬寨,打死仗”的湘军。 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三国时期的东汉建安十二年(公 元220xx年),赤壁大战后,诸葛亮派兵遣将,争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 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 忠马失前蹄,关公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 头两箭为还关公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箭为报答关羽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盔缨, 这回关公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 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他的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 北倒脱靴”的巷名。魏延识破了他的诡计,抓住他杀掉,因此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 。 后来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刘备亲自登门相请,才出来归降。 最后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发生在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的“文夕大火”。 好,本人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 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 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__ ,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 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 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 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 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 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 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 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4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 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 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 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 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 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 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 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 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 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wenge时 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 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 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 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 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 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 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 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 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 “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 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 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 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 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 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 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 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 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 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 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 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 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 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 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 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 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 《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 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 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 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 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 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 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 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为何称 “天心阁”呢?根据中国古代星像学,天上有28星宿,其中南方七省为“朱雀”, 在其尾巴上有颗主寿命的“长沙星”,而阁楼建好之后正好对着天上的“长沙星”,好比它也 是天上的星星,故原名“天星阁”,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 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 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 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 2200多年历史了。到了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改土筑城墙 为砖石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防御,使长沙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市。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 入长沙,城墙曾遭到破坏;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洪承畴经过湖南,驻长沙,拆运明 藩府砖石修筑城墙,使古城墙再展雄姿。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城墙又遭太平军破坏, 后历届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等重修加固,增设炮台并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 城格局。本来古城墙方圆有8.8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1914年,当时的国民党政 府为了修环城马路,仅保留251米的眼前这段城墙至今,作为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请往我手指的方向看,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 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 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 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 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 太平军在长沙攻打了81天,最终无功而返。正由于此次战役让道光皇帝看到了湖南人的厉害, 使得他于1853年委派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开始组建“扎硬寨,打死仗”的湘军。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三国时期的东汉建安十二年(公 元208年),赤壁大战后,诸葛亮派兵遣将,争夺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关羽在长沙 城下大战守将黄忠,互生企慕:一战各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二战关公使“拖刀计”而黄 忠马失前蹄,关公要赢得光明磊落,故而放了黄忠;三战黄忠诈败,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 头两箭为还关公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后箭为报答关羽不杀之恩,黄忠只射了关羽的盔缨, 这回关公知道了黄忠的厉害。回城后长沙太守韩玄疑黄忠通敌,要将他推出斩首。魏延救了 黄忠,要斩韩玄,韩玄为迷惑魏延,故意将他的两只靴子各放南、北两处,故今长沙还有“南、 北倒脱靴”的巷名。魏延识破了他的诡计,抓住他杀掉,因此长沙又有“赐闲湖”(刺韩湖) 。 后来魏延献了城池;黄忠闭门不出,刘备亲自登门相请,才出来归降。最后请大家观看《长沙大火》幻影成像片,它说的就是发生在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的“文夕大火”。 好,本人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 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 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阁体乃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 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 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置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 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初,才垒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 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 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观光天心阁。本人是景区讲解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古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其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故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4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个园林景点。 首先大家观赏到的是“薰风亭”和“伦鉴池”。“薰”是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亭子建于盛夏,四面清香宜人,故此得名。红岩石壁上的“伦鉴”两字,“伦”为类似之意,“鉴”为镜子之意,意思就是指池水象镜面一样明净。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谏官魏征过世后,悲伤之余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训,“伦鉴”一名由此而来。 天心阁是楚汉文化长沙之魂,而长沙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心阁是长沙的象征 , 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史都有因市成镇,因镇而城的历史,所以长沙城历史由来以久,据史书记载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的西周王朝,长沙城历经几千年,不迁不移,不动不改,至今繁衍生息,在当今的城市极为罕见。长沙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如西汉马王堆女尸,商周青铜器,走马楼三国竹简等等……举不胜举。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错落有致的石林,是景区的《历史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的在湖南出生,有的在湖南为官,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我们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为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主讲;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年间洋务派首领之一,创建了 “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曾疯狂镇压太平军,后被捻军所败,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后人所学习、传颂,所着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林则徐支持下着有50卷《海国图志》,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清末外交官,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臣,出使(新加坡)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房租两项,尝言:“ 廉才 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 惠者 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__,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4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wenge时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也有传说关羽是从北门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后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刘备。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 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天心阁有一副民间流传久远的趣味对联:“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据传,这副对联的上联出自橘子洲水陆寺的一个老僧,下联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 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20xx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 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 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 古城墙 1920xx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 太平军魂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20xx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xx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 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魏源,郭嵩焘, 茗香园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 熏风亭“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 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与一副对联,:“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 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 逸响亭此亭位于景区杜鹃山下,为八方单檐琉璃构筑。柱联有“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故为众多业余戏曲爱好者所雅集,击板行腔,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其乐融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0xx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惜崇烈门毁于文革时期,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牌楼是按原貌重建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了;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从1939年9月至 1942年元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有“百胜将军”称号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天炉”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在世人面前。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20xx年春至1920xx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 长形方洲,沙土之地”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一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二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三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四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五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六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七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八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九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一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二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三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四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五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六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七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八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十九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二十
天心阁导游词精华版 湖南天心阁门票篇二十一